一、生平简介
朱熹(1130-1200年),字元晦,号晦庵,祖籍徽州婺源(现江西婺源县),出生在福建南剑(今南平)尤溪县。南宋时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。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
朱熹出生于书香门第,父亲朱松进士出身,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、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。朱熹天资聪慧,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,为其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。18岁中举人,19岁考中进士,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,开始了其政治与教育生涯。然而仕途坎坷,50岁时才被任命为偏僻之地南康军知军,以后又曾一度做过浙东、漳州、潭州等地的地方官。绍熙五年(1194年)八月,朱熹已65岁,受宰相赵汝愚推荐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,为宁宗皇帝进讲《大学》。但仅40余天即遭谗言被罢免,从此结束其坎坷不平的仕途生涯。
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,从政仅14年,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时间则达40年之久,毕生讲学活动不断。他曾长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“寒泉精舍”、“武夷精舍”授徒讲学。即使在为官从政期间,他也重视文教、锐意办学,未曾间断过教育工作。他每到一处都不忘设学育才,并亲自讲学。他在任同安县主簿时,从选择俊秀之民为学生、访求名士为教师、亲自讲授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这三个方面整顿县学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在知南康军时,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,直接参与书院的组织管理,派人四处搜寻、购置图书典籍,亲临讲学,而且还亲自拟定了著名的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,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和各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。在知漳州时,仍“时诣学校训诱诸生”。知潭州时,除热心提倡州、县学外,还主持修复岳麓书院,扩建校舍,增加学田,还利用晚上亲临书院,教诲诸生。
朱熹曾师事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,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的学术思想,同时吸收了周敦颐、张载的主张,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。一生著述颇丰,主要有《诗集传》、《四书集注》、《周易本义》、《近思录》等,他的儿童教育思想除散见于一些诗文中,主要见之于他为儿童编写的教材《小学》与《童蒙须知》中。
二、重视“蒙养教育”
两宋时期的教育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,州有州学,县有县学,各乡镇有各乡镇自办的小学和私塾。人们对蒙学教育越来越重视,将其看成是终身事业的基础。
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,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,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“小学”和“大学”两个阶段。8-15岁为小学阶段,即蒙养教育阶段;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阶段。他认为这两个阶段是相对独立、相互联系的,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,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。
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。他说:“古人之学,因以致知为先,然其始也,必养之于小学”,指出“不习之于小学,则无以收其放心,养其德性,而为大学之基本”。因此,朱熹认为在童蒙时期要及时施以教育,只有使儿童“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”,才能“使其习与知长,化与心成,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”,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。在他看来,小学儿童“人之幼也,知思未有所主”,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,而一旦接受了某种“异端邪说”,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就会遇到抵触,因而,必须先入为主,及早进行教育。
为了说明蒙养教育的重要性,他还把小学阶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为“打坯模”阶段,他说:“古者,小学已自暗养成了,到长来,已自有圣贤坯模”,只就上面加光饰”。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,大了要填补就十分困难,“而今自小失了,要填补,实是难”。总之,他认为蒙养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,必须抓紧、抓好。
三、主张“慎择师友”
注重环境影响,慎重选择师友,是先秦以来儒家教育思想的传统。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,继承与丰富了这种传统教育思想。他认为,由于幼儿模仿性强,是非辨别能力弱,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,“习与正则正,习与邪则邪”。因此朱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,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。
朱熹认为,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,慎择师友应从慎择幼儿的乳母开始。因为乳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婴幼儿的最初教育者之一,且她们与婴幼儿接触的时间较长,对婴幼儿的影响较大,即“乳母之教,所系尤切”,故乳母的选择不可不慎。那么如何选择乳母呢?朱熹提出的条件是:必选求宽裕慈惠、温良恭敬、慎而寡言者为子师。这是对乳母的要求,实质上亦是朱熹期望儿童所应具有的品行。
儿童慢慢长大后,除了慎择教师外,朱熹强调还要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、交游益友的能力。他曾在《与长子受之》这封家信中教育儿子:“交游之间,尤当审择,虽是同学,亦不可无亲疏之辨”。至于如何决定交游的亲疏,朱熹指出:“大凡敦厚忠信,能攻吾过者,益友也;其诌谀轻薄,傲慢亵狎,导人为恶者,损友也。”因此,与人交往时需要审慎,即使是同学也需有亲疏之别,应亲近“益友”,远离“损友”。
普通士大夫家庭的子弟要善择师友,朱熹指出,对于太子、皇孙来说,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。作为晚年曾做过焕章阁等制并兼皇帝老师的朱熹,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,他说:“夫太子,天下之本,其辅翼之不可不谨”。至于皇孙,由于其“德性未定”、“闻见未广”,则“保养之具,尤不可不严”。针对当时太子、皇孙师友选择不当的情形,朱熹大胆地指出太子、皇孙左右的官僚不仅罕有称其职者,而且多有奸佞之徒、庸碌之辈厕身其间,这犹如将明月之珠、夜光之璧放置于人来人往的大道之侧、盗贼经常出没之处,对于太子、皇孙的成长是非常好危险的。为此,朱熹诚恳劝告统治者应效仿古之圣王教世子法,选拔端方正直、道术博闻之士为太子师友,并盛赞西汉贾谊在《保傅传》中所说的话“太子之善,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,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,太子正而天下定矣”为天下的至理名言,“万世不可易之定论”。
四、强调学“眼前事”
朱熹指出,小学儿童“智识未开”,思维能力很弱,所以小学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应该是“知之浅而行之小者”,力求浅近、具体。为此,他提出以“教事”为主的思想。他说:“小学是事,如事君,事父,事兄,处友等事,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。”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,通过具体行事,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,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,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。因此,他在《小学书题》中说道:“古者小学,教人以洒扫、应对、进退之节,爱亲、敬长、隆师、亲友之道。”在《大学章句序》中又说:“人生八岁,则自王公以下,至于庶人之子弟,皆入小学,而教之以洒扫、应对、进退之节,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之文。”希望儿童通过“学其事”,在实际生活中得到锻炼,增长才干。朱熹认为儿童学习这类“眼前事”不仅符合儿童认知的发展水平,而且能够为大学“学其理”打下基础。
为使儿童“眼前事”的学习有章可循,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《小学》和《童蒙须知》两部教材。《小学》系将古代童蒙读物加以选择、扩充,加上古今圣贤名流的格言、训诫诗、故事等汇集成书,全书共分内外两篇,内篇有《立教》、《明伦》、《敬身》、《稽古》四部分,外篇有《嘉言》、《善行》两部分。作为儿童教育用书,《小学》广为流传,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,其地位相当于《四书》。《童蒙须知》则是朱熹按照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要求为儿童制定的学习“眼前事”的具体标准与规定。诚然,这些规定的基本内容是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,各种规定中也确实比较繁琐,然而《童蒙须知》对于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、学习习惯大有裨益。它依童蒙习学之序,始于衣服冠履,次及言语步趋、洒扫涓洁、读书写字等方面,如在生活习惯方面,要求“大抵为人,先要身体端整。自冠巾、衣服、鞋袜,皆须收拾爱护,常令洁净整齐”;“凡脱衣服,必齐整折叠箱箧中。勿令散乱顿放,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,仍易于寻求,不致散失”;“凡为人子弟,当洒扫居处之地,拂拭几案,当令洁净。文字笔砚,百凡器用,皆当严肃整齐,顿放有常处。取用既毕,复置元所”。又如在学习习惯方面,要求“凡读书,须整顿几案,令洁净端正。将书册整齐顿放。正身体,对书册,详缓看书,仔细分明读之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,不可误一字,不可少一字,不可多一字,不可倒一字。不可牵强暗记,只是要多诵遍数,自然上口,久远不忘”;“凡书册,须要爱护,不可损污皱折”;“凡写字,未问写得工拙如何,且要一笔一书,严正分明,不可潦草”。
儿童生活、学习能力较弱,道德观念和意志也较差,朱熹强调学习“眼前事”,注重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,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、自近及远,并为他们制定一些简明的条文和准则让其遵照实行,这不仅符合儿童认知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,易为儿童掌握,也有助于儿童自幼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,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。古语说:一室不扫,何以扫天下?小节不拘,大德怎成?注重“眼前事”的学习,也就是要求从小事、身边事做起,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。另外,朱熹开创的以《须知》的形式来训练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经验,也值得借鉴。
五、提倡“正面教育”
朱熹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。他曾说:“尝谓学校之政,不患法制之不立,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。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,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,……亦必不胜矣。”又说:“苟知其理之当然,而责其身以必然,则夫规矩禁防之具,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持循哉?”意思就是学校管理的关键不在于规章制度的严密与否,而在于人对理义的心悦诚服,且自觉自愿地循理而行,否则规章制度再严密也是防不胜防。尤其是对儿童教育他更为强调要多积极诱导,少消极限制,要求在儿童教育中应遵守“多说那恭敬处,少说那防禁处”的原则。因此,朱熹在他编写的《小学》一书中非常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,收录了大量古今圣贤的“嘉言懿行”,供儿童模仿学习,力求使儿童能从中学到做人的样子。同时在他编写的《童蒙须知》中,除了德行方面要进行正面教育外,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规定也主要着眼于进行正面的具体的指导,如他教育儿童“凡著衣服,必先提整衿领,结两衽、纽带,不可令有缺落。”“凡写文字,须高执墨锭,端正研磨,勿使墨汁污手”等等。
根据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,朱熹还对教师提出指导、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,他说:“指引者,师之功也。”又说;“师友之功,但能示之于始,而正之于终尔。”强调师友的作用便在于起始时的指引,而最终使其不走上邪路。朱熹还把教师对学生的适时启发比喻为“时雨之化”,认为“譬如种植之物,人力随分已加。但正当那时节,欲发生未发生之际,却欠了些子雨,忽然得这些子雨来,生意岂可御也”。
此外朱熹还强调父母应当承担维护子女安全的责任。如为避免外出的长子哎人生道路上多走弯路、遭受挫折,朱熹倾尽了一个为人父者所能想到的一切,殷殷叮嘱长子:“登高历险,皆须出轿以防不测。遇过津渡切勿争先,舟人已多,宁少须后。”“寻店不可大迫岩险及侵水际。晚间少食,夜间早睡,留亲仆在房内以防寇盗”、“酒食之肆,博戏之场,皆不可辄往”等等。
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他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,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观
理解,包含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内容,在古代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